印度回绝中巴建议,寻求俄国援助,拉夫罗夫发言使其认清局势
印度外交困局:水源争端背后的战略博弈
五月的克什米尔高原,枪声打破了边境的宁静。
几名外国游客倒在血泊中,印度政府立即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。
莫迪中断欧洲行程紧急回国,二十四小时内宣布冻结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。
这道闸门一关,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麦田将面临颗粒无收的危机。
伊斯兰堡的反应同样迅速。
巴军方在5月3日试射"阿巴abeel"弹道导弹,射程覆盖新德里周边军事基地。巴陆军发言人的表态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,南亚上空弥漫的火药味让人想起2019年印巴空战前的紧张局势。
北京方面提议成立国际调查组,却遭到新德里拒绝。印度外长苏杰生坚称这是内政问题,转而寻求莫斯科的支持。这个时机颇为微妙——俄罗斯正在筹备胜利日阅兵,而印度临时改派国防部副部长出席的决定,让克里姆林宫的红毯显得有些冷清。
拉夫罗夫在5月2日的通话中展现外交智慧。他提及《西姆拉协议》,这份1972年的文件明确规定克什米尔问题必须由印巴双方解决。莫斯科的态度很明确:不会为任何一方站台。
这场外交博弈背后是复杂的地缘利益。印度军队七成装备来自俄罗斯,但普京更需要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支持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同期访问中亚,更让俄罗斯无暇顾及南亚局势。
水源争端触及最敏感的生存线。1960年世界银行斡旋达成的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,曾被誉为南亚和平的基石。印度单方面冻结条约,导致巴基斯坦境内多条运河断流。巴方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,印度境内水坝异常泄洪,造成边境村庄被淹。
2019年普尔瓦马恐袭后,印度也曾威胁废除用水条约。这次莫迪政府的强硬姿态,恰逢印度大选关键阶段。反对党批评这种政策是在玩火。
美俄之间的战略平衡让印度陷入两难。4月刚结束的美印联合军演余温未散,5月初新德里又向莫斯科追加军购订单。这种摇摆不定的外交策略,反而给中巴创造了战略空间。
当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举行时,莫迪的缺席引发诸多猜测。有分析认为,印度正试图效仿中国上世纪的外交策略。但在社交媒体时代,每一次争端都可能点燃地区火药桶。
南亚的和平向来脆弱。那个枪声大作的黄昏,击碎的不仅是游客的安宁,更是整个次大陆勉强维持的稳定假象。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压力,新德里需要重新审视其外交策略。
